Monday, June 15, 2009

。Forever Challenge。

除了缺乏「共襄盛舉」,多少人的熱情,就澆熄湮沒政治口水戰與金錢利益中。

幾年前,在知名美術指導美清的引薦下,開始與台灣的沙丁龐客劇團合作,讓原先從事主流服裝設計相關工作的我,給了一次解放的機會。雖說在服裝設計上,流行跟劇場這兩種領域的設計元素或技術經常相互影響,但是劇場界與一般主流流行市場的工作方式卻是大相逕庭。因此剛開始與劇團導演及團長馬照琪(馬馬)跟美清工作時,我總覺得格格不入,沒有辦法融入劇場服裝設計的工作模式。但接下來的幾年,或許開始抓到導演的需求,我也逐漸的放開自己,搬出與戲劇作品相關,而且我在大學時很喜歡的 Otto DixMarcel DuchampRenè Magritte 等創作,或是因應導演針對不同作品的要求,找了非洲的圖像或藝術家作品、1920~1930 年代德國小酒館文化的老照片等。有時候,更會從知名服裝設計師的作品得到創作的靈感,像是 Martin MargielaYohji YamamotoUndercover 等等。

在創作、設計、材質搜尋、打版縫製、溝通協調這些必須的工作之外,看排、與演員和其他劇場相關專業人士的互動,是我從沙丁龐客劇團一同工作中最大的收穫。他們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情,絕非其他工作領域的人能夠想像。除了工時漫長不穩,工作環境堪慮之外,酬勞也可能僅供裹腹,不然就重新投資用在表演裡。馬馬與劇團行政也常得開會,尋找預算內合宜的表演場地跟廣告方式,同時還要對外籌措資金。但抱怨許多現實狀況之餘,一回到關於戲劇本身的討論,他們熱情活力依舊不減。對於半路闖進這個領域的我,佩服尊敬他們之餘,卻有更多替他們抱冤的無言吶喊。


上個月,Terri 姐送了我「劇場追夢人-林璟如」一書。這個從開始觀賞雲門舞集演出就讓我記憶深刻的名字,是台灣表演藝術界劇場服裝設計令人尊敬的前輩。作者徐開塵以第一人稱的日記自述性文體,紀錄了林璟如過去參與劇場服裝設計的作品、工作甘苦,以及她對整個藝文大環境的憂慮與期許。在台灣表演藝術界這樣子的窘況,其實已經存在太多年。令人難過與憤慨的是,就算是過了這麼久之後,還是沒見改善。或許已經有人開始正視這個情形,而相繼提出解決的辦法,不過成效實在有限,完全不能符合所期待具有專業而國際化的工作環境。很多企業成立文教或創意相關的基金會,培養或投資許多新一代的藝術家或藝文界人士,讓他們的作品跟理念能被正視或推廣。但是,藝術形式難道就是只有繪畫、裝置、影像、音樂、戲劇跟舞蹈嗎?

台灣有許多企業,已經開始長期關注文創產業,像是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,跟國泰文教基金會等等。不過,投資意味著就是要得到報酬,因此當然都著眼在許多是目前主流市場能接受,或能夠成為話題的作品及團體,做選擇性的支持。事實上,整體環境上需要的專業分工、安全舒適工作環境,還有合理酬勞福利等,卻從未真正被改善。此外,還有許多沒被發現的個人或團隊,其實還在與欠缺基本需求的現實中搏鬥,或是需要有人能夠推他們一把。這樣傾斜的條件與應援,要如何跟國外專業的團體與環境互相匹配,提高競爭力?

而除了劇場服裝設計面臨這樣的問題之外,主流的服裝設計產業也仍有許多不足。台南企業在台灣服裝產業上的支持與拓展已成氣候,這樣有龐大資產及勢力的企業支持服裝產業在台灣卻不多見。但該企業許多旗下服裝品牌,近年其實都已經轉向中國,東南亞,中東等地代工生產,以求更低的成本開銷換取更多的利益,慢慢減少在台灣本地服裝產業的建設與扶持。在台灣逐漸轉型成外銷本土生產精緻高級商品(像是農業、工業設計、旅遊觀光業、3C產業等)的路線下,服裝產業似乎是遠遠拋在腦後。設計師品牌往往在國際舞台上無法立足,在國內發展的市場更是逐年萎縮,許多有才華的人因而放棄轉行,或移居認同自己創作的國外環境發展,這樣台灣不但留不住人才,更會讓期待在踏入這行的後輩失去信心。我們也只能巴望著像 Jason Wu 那樣從小沉浸國外教育的成功華裔設計師出現,大肆報導後再往自己臉上貼金,不然就是製作仿效 Project Runway 節目,娛樂大眾跟求收視率。只讓民眾看到成功與光鮮亮麗的外表,背後應該支撐的基礎卻慢慢被掏空。

我想許多產業,應該也面對相同的困境,不是只有服裝產業。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追根就底,便是台灣成天覆蓋在政治利益相關的話題裡。當政治人物只求利益時,許多政策形同虛設,只是保障或提供某些團體好處,卻沒為整體環境未來的成長而考慮。暫且不論歐美的發展,畢竟許多歐美國家已經建立起良善的制度,公民也培養至一定的意識跟水平。鄰近的亞洲國家,像是日本與韓國,都積極效法國外的做法,建立一套能共同讓國內所有產業均衡發展的機制。韓國的 Samsung 集團,就設立 SFDF(Samsung Fashion & Design Fund),來支持國內高級服裝產業,更透過競賽的方式,支持許多國內外韓籍或韓裔服裝設計師。除了支持設計師與本國品牌,Samsung 更將觸角延伸至歐洲服裝重鎮米蘭,與高檔複合精品店 10 Corso Como 合作,在韓國首都首爾開設了全世界第三間,也是全亞洲第二間的 10 Corso Como(另一間位於日本東京,與 Comme des Garçons 合作)。而 Samsung 集團更是把集團下生產的產品,跟服裝品牌做連結,因此也才有了 Giorgio Armani 手機(另一個例子便是 LG 集團與 Prada 合作生產的手機)。

文章並非以批評為旨,而是像「劇場追夢人-林璟如」一書之前輩所言,單純希望與提醒可以讓台灣的文創產業更完整健全,更全方位。努力向外打響台灣這塊招牌時,應該對內也做好向下紮根的動作。不然全球化的颶風一掃,台灣許多產業便應聲而倒。以往台灣以出口紡織品跟服裝代工聞名全球,握有非常好的條件及優勢與國外競爭。期待在位者能夠更完整全面的照顧各行各業,而不是一味的發展利潤較高的產業。 有些名聲與利益,並不能以金錢衡量。讓無形及內在的文化深植、發展延續並保存,才是競爭的最大利器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